简介
长海博文(张海),特聘教授、博导、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特聘专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长期创新人才。1997年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博士毕业;曾任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铸造研发中心副主任、主席研究员。原中国铝业公司首席工程师,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现任苏州大学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金属凝固与成形科学基础,高强韧高服役轻合金材料开发与应用。先后在Acta Materialia、Electrochimica Acta、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Power Source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40余项。
研究方向
1)高强韧高服役轻合金材料制备技术及成形基础理论研究;
2)新型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开发及其在航空,交通运输中的应用研究;
3)3C电子通讯行业功能材料研发及应用;
4)先进结构材料制备及加工及汽车轻量化先进结构材料及零部件开发。
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与贡献
长海博文以铝合金产品应用为出发点,研发多系列高性能新型铝合金,同时揭示这些合金制备过程中缺陷形成机理,抑止其发生的方法,进而发展了多项铝合金制备新技术,最终合金与技术同步产业化且大批量应用于汽车、通讯领域。
他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中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高强韧6xxx铝合金,在国内首次开发研究成功了节能环保型短流程制坯技术和高温变形亚晶控制技术,各项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悬挂件产品材料和性能评价技术,填补了国内在当前领域的技术空白。首次提出了凝固时氢气析出浓度和局部等效压力的计算方法,首次成功开发了大型连铸坯内部气孔的预测方法,研制开发出了铝合金大型无孔厚板生产技术,开发了无缺陷铝合金厚板。
回国后,主持中铝集团重大基金项目开发出了国产大飞机高耐损伤高疲劳无孔厚板,填补了国内空白;自主设计开发了世界上唯一的可精确测试合金材料在凝固过程中的应力应变专用设备,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ZSSF以及ZDSF的概念,并将ZSSF和ZDSF定为铝合金热裂发生判定基准之一。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的开发了铝合金异型材连续铸造技术及异型铸锭表面裂纹的预测理论,开发出了高强超轻汽车悬架系统新产品。
承担的主要研究开发项目
长海博文长期从事铝合金先进铸造技术,新型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的制备技术以及汽车轻量化底盘超轻零部件的研究开发。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项目2项(JFY2016ZY02003440、JFY2016ZY02001622),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U1864209),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项(52150710544),日本轻金属集团公司重大基金项目8项,广东省重大科技应用专项1项(2015B090926002),江苏省重大科技支撑(BE2014064)1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1项,中铝集团重大科技基金5项,中铝国际重大科技基金4项,中色科技重大科技基金项目5项,主持2500万的企业项目1项,500万以上企业项目7项。
国内外学术团体兼职
国际铝合金大会(ICAA)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际材料大会(THERMAC)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汽车轻量化创新联盟专家委委员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委员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材料与器件科学家智库先进结构材料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获奖、荣誉情况
1998年获得日本轻金属学会最高奖—1998年最优秀论文奖(国家级,排名第1)
1998年获得日刊工业新闻优秀论文奖(国家级,排名第1)
2006年获得日本轻金属学会杰出科学家奖—跃进奖(国家级,排名第1)
2010年获得日本轻金属集团公司专利发明一等奖
2010年获“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人才
2010年获中共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
2011年获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项目人才、国家特聘专家
2013年获山西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山西特聘专家”
2014年获盐城市第五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016年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2017年获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侨联首届“优秀创新人才奖”
2017年获山东省临沂市人民政府颁发“沂蒙友谊奖”
2019年指导学生获江苏省大学生课外作品科技竞赛二等奖
2020年获苏州市压铸技术协会“2020年度年苏州市压铸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
2022年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齐鲁友谊奖”